为进一步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加快人形机器人技术研发、产业化和标准化工作,近期中国电子学会在江苏省无锡市举办“人形机器人百人会会议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深度行(无锡站)”活动,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北京人形”)受邀参加。
活动现场,北京人形参与编制的人形机器人应用场景图谱、人形机器人标准体系框架发布。其中《人形机器人应用场景图谱》覆盖工业、服务、应急等各大领域多个核心场景,《人形机器人标准体系框架》则构建了“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的全链条规范,包括国内外标准建设进展、体系构建原则、体系结构、框架说明,以及急需标准清单等。《人形机器人标准体系框架》及相关产业标准的发布,不仅通过统一基础术语、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等方式规范技术路径,避免企业“重复造轮子”,同时明确产业技术缺口,引导资本、人才向关键领域(如关键零部件测评、高质量数据建设)倾斜,形成创新资源规模效应,将加速推动产业化进程和应用场景落地。
今年3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印发2025年工业和信息化标准工作要点,强调要加强人形机器人产业标准建设。在本次人形机器人行业标准研讨会上,北京人形就电驱动一体化关节技术规范、智能化分级等行业标准的制定情况进行分享。
在首批工信部批准立项的人形机器人行业标准中,北京人形将联合电子学会牵头《人形机器人基础共性智能化分级技术要求》及《人形机器人部组件电驱动一体化关节技术规范》的编制工作。其中,《人形机器人基础共性智能化分级技术要求》构建了“四维五级”的智能化评估体系,按照感知认知、决策学习、执行表现、协作交互等核心能力作为分级要素,将智能化从辅助型到通用型划分为L1-L5五个等级,该标准将为产品研发、测试认证、场景落地提供“通用语言”,填补国内外在人形机器人智能化标准方面的空白。《人形机器人部组件电驱动一体化关节技术规范》将从电驱动一体化关节的外观结构、工作区间、性能要求、电磁兼容要求、环境适应性要求和可靠性要求等多方面进行详细规定,可以为生产和使用者提供统一的参考依据,进而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和一致性。
未来,北京人形会积极汇聚各方资源,牵头人形机器人基础共性技术、数据建设、核心零部件以及场景应用等各项产业标准体系的制定与完善,为具身智能产业规范化和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