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北京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发展研讨会暨专家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创新中心专家委员会由多模态人工智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乔红担任主任,多位业内顶尖专家组成。专家委员会为创新中心提供战略规划和科研方向指导,引领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方向。
北京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总经理熊友军主持会议并做发言。多模态人工智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乔红,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总工程师魏然,北京理工大学教授黄强,清华大学教授孙富春,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李世其,北京工业大学教授石照耀,南方科技大学教授付成龙,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副所长刘连庆及其它委员代表参加此次会议。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智能装备处处长李野川,北京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CTO唐剑出席会议。
会议开始前,创新中心专家委员会一行参观了创新中心研发测试区,观看创新中心本体及核心零部件、运动控制、具身智能大模型最新研发成果,包括天工在跑步机上奔跑、上下楼梯与斜坡、语音交互及无序抓取等能力展示。“天工”在运动控制领域卓越的泛化能力和基于具身智能大模型实现的复杂任务执行,获得了专家们一致好评。
在会上,乔红院士在第二次全体会议致辞中指出,北京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自成立以来,以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为建设目标,坚持服务国家战略、聚焦底层安全、坚持开放共享、突出需求引领,对标国际主流技术路线及底层设计,打造“天工”、“开物”共性软硬件母平台,有效抢占行业发展国际话语权。专家委员会作为创新中心的智囊团,将致力于围绕具身智能机器人关键共性技术,以科学咨询支撑科学决策,把脉创新中心战略发展规划,最终实现引领具身机器人前沿技术发展方向。
创新中心总经理熊友军围绕创新中心建设进展、世界机器人大会工作总结及创新中心工作规划进行汇报。此前,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正式更名为北京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聚焦具身智能机器人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生态建设,整合创新资源和要素,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具身智能创新策源地和应用示范高地。
熊友军表示,创新中心致力于将“天工”平台打造成具备全球影响力的智能硬件开源平台,目前已在具身感知、具身交互、具身行为等能力上完成突破,已实现流畅的手眼协调、手眼交互等功能。同时,天工基于网络的全身协同控制,展现了极强的稳定性和鲁棒性,不仅在跑步速度和跑步持续时间上有了显著提升,还可在斜坡、楼梯、草地、碎石、沙地多种复杂泛化地形中实现平稳移动。世界机器人大会期间,创新中心还发布了具身智能服务机器人“天轶”,搭载北京大学情感与认知智能机器人实验室王韬教授共研的具身智能大模型,可精确地识别人类情感与情绪,进行更深层次的智能交互。
同时,创新中心还承担着构建产业协同发展生态的责任。在行业资源组织方面,创新中心联合清华、北大、遨博、他山等高校和企业协同攻克行业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并与陈十一院士团队、中科院软件所、华为,在工具链、操作系统、开发者社区方面实现了共同研发;在产业培育方面,创新中心牵头承担国家标准制定,并完成多项人形机器人团标、指南和报告撰写等工作;在应用落地方面,创新中心在制造业、商业服务、家庭服务养老、特种领域以及特殊作业场景已开展多项示范应用工作,加速推动具身智能机器人赋能千行百业。近期,创新中心还同国家科研平台、国内知名高校、产业链核心企业签订15项重磅合作,持续打造具身智能生态朋友圈。
专家委员会专家对创新中心近期取得的成果表示高度认可,并就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行业产业发展、产品开发、未来重点攻克方向等提出了专业建议。专家们指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尤其是在大模型和机器学习领域的突破,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正逐渐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应用。机器人不仅能够执行复杂的任务,还能够在与人类的互动中学习和适应,展现出巨大的潜力。专家们强调,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重点关注数据集的建设和标准化,这是确保机器人能够准确理解和响应各种环境的关键。此外,专家们还提出了开源开放策略的重要性,认为通过共享资源、技术和数据,可以加速技术创新,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多位专家指出,尽管人形机器人在工业和家庭场景中的应用前景广阔,但目前工业场景可能会更快实现商业化,因为其任务的复杂程度和不确定性相对较低,可在工业领域首先进行深入探索和应用,通过实际部署和操作来积累经验和数据,为未来更广泛的商业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专家委员会同时呼吁,创新中心应与全行业一道加强跨学科的合作,包括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认知科学和社会学等领域,共同探讨如何使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强调了持续的技术交流和合作的重要性,认为这是推动行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并期待创新中心未来有更多的创新和突破,以实现人形机器人在更多领域的应用,从而为人类社会带来更多便利和价值。
未来,创新中心将以专家委员会为依托,进一步将已有技术研究与国际前沿接轨,有效推动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突破和产品创新,积极拓展与学术界、研究机构以及其他企业的合作关系,通过资源共享和知识交流,共同推动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加速应用落地。